在汉武帝时期,有大量的移民驻扎在西北边陲地区守边,就是提到了“戍卒”。戍卒的籍贯分布大汉的各个郡县,戍卒的工作种类繁多并且较为繁重。而且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染病乃至死亡的状况都较为严重。而河西地区位于甘肃西部,东部与西部的地理地貌相差特别大,有黄土分布的地方,也有积雪常年覆盖的地方,生活条件极其恶劣。那么在当时如此恶劣的气候对从中原迁入西北边郡守边的汉人影响到底有多大呢?戍边戍卒身体健康状况除了与当地的严寒气候之外,还与什么有关呢?
01汉代河西戍卒与居延相关情况
1、汉时守边戍卒
汉代时戍卒的服役年龄一般是在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到了汉昭帝时期,进一步提高了服役的年龄,而且汉昭帝提高服役年龄的原因也跟武帝时期大量征发民力,国民需要休养生息有关,不过在服役的队伍中,年龄层次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十六岁到六十岁之间,老年人较多的原因是因为边陲地带环境险恶,物质水平低下,没有办法按照国家规定的服役年龄进行轮换。一般情况下,西北边境守边的戍卒身份也大有不同,有良家子弟及普通农民,也有部分刑徒和罪犯被充当劳动力使用的。
戍卒的身份也与享受的物质生活有很大关系,这种物资生活待遇上的差别,直接影响到了戍卒健康状况,物资待遇较好的其健康状况亦好,反之则较差。
2、戍卒的日常工作
西汉初年,经济下降,国力衰竭,一蹶不振,而此时处在汉朝北方的匈奴不仅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还时常对汉朝边境进行骚扰。在汉初休养生息六七十年以后,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不断打击匈奴,而边陲戍所的戍卒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名称也都不一样。如戍卒则主管烽隧守望;田卒则主管治田;河渠卒主管屯田水利;鄣卒主管郭塞;除道卒主管清扫道路;望城卒主管守望城垣;省卒主管检察工作;养卒负责给养后勤。戍卒还要从事一系列的服务性的工作,比如伐菱采薪、豢养狗马、输粮运水、修圃种菜、舂米做饭等等。由此可见戍卒的工作千头万绪,劳动强度轻重兼有。虽然戍卒的工作繁重,但是戍卒的生活待遇却是异常的艰苦,即使戍卒生病有时也得不到及时治疗,造成戍卒的死亡多有发生。
02气候对戍卒健康的影响
1、汉代河西的气候
河西地区因处于内陆高原,远离海洋,高山隔阻,海洋暖湿气流不易到达,所以成雨条件较差,降雨量极少。同时由于此地所处的纬度较高,秋天时天气就已经很冷了,而到冬天,气温应该是相当的低了,气温常在零下40-50摄氏度之间,可以说是非常寒冷了。
虽然在河西地区有着一些在河流、湖泊周围的绿洲作为耕作区以外,但是其它地区都是寸草不生的沙漠和戈壁,气温变化异常,白昼温差极大,少雨干旱,而植物也仅有红柳、毛柳等灌木,且极为耐寒、耐风,生命力极强,草类较为稀疏。这样的自然环境对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农业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更不适宜大规模移民居住。
2、恶劣气候对吏卒健康的影响
为了抵抗匈奴的入侵,戍卒们驻扎在边境边陲地区。而匈奴作为从小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群体,游猎野兽,吃野兽的肉,把野兽的皮毛扒下来制成御寒的衣物。对于干旱高寒的气候早已经适应,所以匈奴要比戍卒们更加适应。但是这其中也不乏缺少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比如高寒、干旱等。
各种自然灾害之中对北方游牧影响最为严重的是酷寒及干旱,塞外牧畜为生,野外无青草,则牛羊不能生息繁殖,饥风接踵而至。在这种情形之下,北方游牧民族通常会选择南下,暴寒天气使草原上的游牧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草原上人民的生存受到威胁,匈奴部族死于暴寒的也挺多多,所以说在这么寒冷的环境里,匈奴都无法忍受,更不要说从中原迁来的汉人了。而且在如此寒冷的气候之下,人的饮食结构要稍做调整以应对寒冷的气候,增加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但是这些条件在西北边陲地区并不具备。
03饮食结构对戍卒健康的影响
1、汉时戍卒的食物种类
中国两汉时期,食品就非常丰富,不管是烹调方法或者是食物种类,都较先秦时期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习惯和方式都有所不同。但还是有相同点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把谷类食物当做主食,蔬菜、肉、水产、水果等作为副食。周边游牧民族可能会有些许不同,他们习惯以肉食为主,所以肉在他们的食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各地区自然条件和作物种植状况的不同,导致地区的主食也各具特色,比如关东地区以麦饭为主,其次为粟、黍、稷,江南和巴蜀地区则以食稻米为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稻米的产量有限等,所以稻米仅是上层社会贵族享用的珍品食物。
2、汉边郡军粮“量”的供给情况
在边陲地区服役,首先吃饱是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这也是能够为他们在恶劣气候中增强抵抗力和防御疾病的主要条件,所以,为了保障戍卒的战斗力,军粮供给充足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包括粮食的转运、储存、供应等都是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
吏卒的口粮分等级发放多是吏卒自身的身份、职务等不同造成的,同时也应与边疆屯田的收成有关。遇到小月减少供给口粮的只有戍卒,绝无军队中的官吏。
04汉代戍边吏卒医疗保障制度
1、基本的医疗体系
两汉时期,我国的中医药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诊断疾病的手段望、间、问、切得到不断的总结,治疗药物有药丸、散剂、药丹、汤剂等多种形式。两汉时期无论是治疗手段,还是治疗疾病的药物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显示了空前的医治水平。全国各级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初步建立起来,在中央有专门为皇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军队中也有相应的医生。
汉代河西地区地处边塞,自然条件恶劣,因此需要有负责医疗保健和伤病救治的医疗机构,保障士卒的健康,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在军中的医务人员都有着明确的分工,首先是负责看病治病,,军队中医疗机构看病治病是首要要做的工作,其次负责记录病历、籍薄等,汉时军医给伤员看完病之后,还要把病情状况记录下来汇集成薄,保存管理。
2、戍边吏卒常见疾病
汉代时期戍卒生活在气候恶劣、战事频繁、物资匮乏的生存环境下,不难想象戍卒生活的艰苦,其一表现就是疾病多发。西北边军的疾病多发,同时这些疾病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饮食结构状况、战事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西北边军的疾病种类无外乎伤寒、心腹病、头痛、暴病无故、刀剑伤外伤等。
3、吏卒疾病的医疗效果
但是汉代河西地区地处边塞,自然条件恶劣,士卒承担了繁杂的日常事务,不难想象吏卒生活的艰辛,士卒的发病率相当高,所以戍卒的整体发病率和治愈率是衡量当时医疗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
治疗方法包括的有针灸疗法、服药疗法、外敷疗法。像一般头疼脑热的病痛可以用口服疗法治疗,戍卒有外伤的话就可以选择外敷疗法治疗。
治疗药方则是丸药方、汤药方、散药方。丸药方是将治病所用的各类药物混合在一起加工成大小规范的丸状,而汤药方则是需要熬制的中草药,散药方是没办法制成丸药也不需要熬制的那种药物。
即使汉代时期边疆吏卒有着较为先进的治疗手段,丰富的治疗经验,但是西北边陲远离中原,交通运输极为困难,吏卒的物质生活是较低的,加之地理气候环境的不适应,故而吏卒疾病虽然受到较为先进的医疗手段的治疗,但是往往吏卒仍然得不到很好的治疗,缺医少药,疾病得不到治疗,生命危在旦夕的情况经常出现。
4、其它影响吏卒健康的情况
在西北边睡的戍边的戍卒,是戍边军队中级别最低的人员,政府每月供给一定的量的粮食、食盐等物品之外,是没有俸禄的。即便是军队中的官员,下层官吏的俸禄也是较低的,就算是这样,驻军屯边的将领还是会有受贿贪污、分配不公、挪用公产的行为,甚至有的将领借职务之便还侵吞公产。
除此之外军队中多盛行武力至上,暴力解决问题和争端,弱肉强食,各级军事将领和中下级军官对戍卒不体恤的现象多有发生,军吏殴打戍卒和私斗现象极为普遍。在将领欺压戍卒下属的时候,多有将领使用致命器械,造成戍卒身体受伤乃至死亡。
05小结:
由于受生产力所限,汉政府在西北边疆所提供的粮食给养只是达到基本吃饱的状态,无法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加上戍卒劳动任务的繁重从而更进一步加重了戍卒疾病的多发再其次,汉政府在西北所建立的医疗保障制度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还难于满足实际的需要,使戍卒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加重了戍卒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再其次,除了上述各种原因之外,像戍卒的贫困、将贪不爱吏等原因也是重要的原因。
所以戍卒在河西健康所受到的威胁,客观上是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造成的,主观上是政府物资保障能力跟不上、戍卒的贫困等等造成的。而且汉政府为西北戍卒所提供的物资供应和医疗保障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得到改善,制度体系也是逐步完善的,局于汉时在西北开疆拓地的首次,也难免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