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终于看完《舞者》的最后一轮复赛,说实话,挺失望的,它所给予的惊喜果然只出现在第七期。如果第七期是因为胜出的《孕育》和《理想》而想写文与人共赏美丽的话,那么在第九期,让人产生文字冲动的却是败走麦城的两支舞蹈,而这两支舞蹈都属于任嘉伦战队带给大家的。
任嘉伦领队
我所理解的舞蹈是出至于《毛诗序》中的这段话“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翻译过来就是: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延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
于是成语《手舞足蹈》就是我这个外行对舞蹈的认识:是人们情感达到极致需要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
曾明《清离》
而舞蹈本身在我国早期出现时就承担着教化万民的责任,既然教化万民,那么必然需要万民看得懂、感受得到。故小编我在此说说我眼中看见的舞蹈。
看完第九期,给小编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不是舞蹈本身,而是在题外:作为演绎舞蹈的舞者,把自己所表演的作品和人物吃透、摸清的时间再增加一些可能更好。
而我眼中的这两支舞蹈,就感觉它们差了点这种时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支是由曾明演绎的《清离》,它源至于《楚辞渔父》中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看似一句话,然而这支舞蹈的背景可不仅仅是这句话就可以草草打发得掉了,因为在这句话里藏着中华民族的脊梁之一、藏着一个传统节日、藏着一个纵横千古的世界名人——屈原。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还是一位政治家。他出身贵族,同情贫苦百姓。楚怀王时他被流放汉北,周赧王时他被放逐江南,他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楚国的黑暗政治是感到绝望地,但在他的作品里却有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他那种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民族的涓涓之诚,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
《清离》整支舞蹈观赏起来,还是有行云流水之感,特别是中间部分,让人看得酣畅淋漓,那向天的呐喊、拂袖转身而去的瞬间使眼前陡然一亮。悲愤的怨懑和不屈的气节迎面扑来,豁然有了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味道。但是让小编难受的是它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舞者也许想展现诗人的落魄和无奈,用了一个微驼的背影,后面跟着而来的是他高高举起的官帽,想戴而未戴。让人看着着实难受,这种难受来自于两个方面。
曾明《清离》
一个是背影,像屈大夫之流的人,他们的身形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弯曲,那怕是跪着,因为它来自于他们永远挺直的心中脊梁,而这些构成了我华夏一族的传承。所以在历朝历代的演绎中,他的背永远挺直,这属于一种信念的传承。
另一个就是舞者用背影演绎的想戴而未戴的官帽,设计是好的,但是舞者头上的发簪,明显让这个动作显得可笑,戴是戴不下去的;不戴那么这个动作又拿来做什么用啊。我是不太明白,既然已经设计到这步,哪个发簪先取掉不好么。
曾明《清离》
结尾呢,那一个甩袖转身的动作本身完成得好漂亮,但最后伸出手抓向天空却又把人狠狠的拽向了地下。端的是堵得人心里难受。
第二支舞蹈是由王语嫣演绎的《蜕变》,它源至于流光掠影中的《美人鱼》。
说道《美人鱼》,我们就会想起海的女儿。在大海深处的人鱼家族是大海的统治者,现任海王最小的侄女最美丽也最爱幻想。她在十五岁时遇见了人类,她后来越来越喜欢人类,热切盼望着自己能够上岸去,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是那条鱼尾对于人类来说,实在太奇怪了。她找到巫婆帮忙,并同意了巫婆用声音交换的条件。于是巫婆告诉她:她喝了后就会有腿了,而且会有世界上最轻盈的舞姿。但是她从此后再也不能回到海里,而且每走一步都会像走到刀尖上一样,脚上还会流血。
王语嫣
这个题目对舞者本身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一是年龄适合;二是她选择的主题为《蜕变》这个点是与其高度吻合的。出场的设计和中间脚部动作的大量运用,抓点抓得很准,整个场景也设计得很漂亮,小女孩大多数该有的都表现了出来。但如金星老师说的那样,少了一点对王子的爱。
重新读《海的女儿》我们就会发现,小美人鱼获得脚确实缘至于朦憧的爱,但这种爱却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眷恋,而是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而那种生活将会使她付了惨重的代价。获得与使用是两个概念,那么它的《蜕变》就有了两个层次:身体的蜕变和心灵的蜕变。
王语嫣《蜕变》
而舞者在演绎时就给人一种,再多一点点就好的感觉,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而她过短的服装虽然使腿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事实在舞蹈当中是帮了倒忙的,因为它跳出了大家俗成的世界框架。
我是不知道,也不太明白专业的舞蹈老师和舞蹈者是怎样去看舞蹈的,想必他们与我们这种外行相比,作为内行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