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诺奖作家黑塞的代表作之一的《在轮下》,我想到前几年发生的一件事:
在《传承者》里,一群农村女孩表演节目高台花鼓,她们动作整齐,观众也掌声雷动。
表演完,她们站在台上,满脸紧张地期待着评委的肯定。
一位年轻的评论员说:
虽然很多人表演,但我看起来她们都是一样的,面孔太单一了,没有个人英雄。
听见这话,作为嘉宾的陈道明怒了,立刻反驳说:每张脸怎么会是一样的呢?是你没有看见她们每一张脸的样子。
“世界上没有这么多主角,大部分人一辈子可能要甘于寂寞,甘于平庸,但是,请不要打击他们的努力。”
陈道明的话,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在轮下》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的故事。
01社会是一个巨轮,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粒粘在轮上的灰尘,巨轮前进,灰尘在碾压中被迫向前。
对于灰尘来说,要想改变那个滚滚前进的巨轮,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太弱小了,而对于巨轮来说,它也不会去询问每一个尘土梦想的方向,它只会按照自己的方向,粗暴地规定了轮下尘土的方向。
汉斯就是一粒在轮下的尘土,父亲是一个中间商兼经纪人,和同乡相比,没有任何突出的特点,他对金钱真心实意,对市民阶级的礼仪盲目屈从,对能力比他更强的人,他会嫉妒,甚至怨恨。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一点都不特别的人。
可是他的儿子汉斯,却是一个有天赋的少年,校长器重他,老师器重他,甚至连教堂的牧师也器重他,他们对他抱着很大的希望,希望他成为学校的荣耀。
甚至连邻居,都觉得汉斯不同凡响。
至于汉斯的父亲,他当然也希望汉斯能成为家族的荣耀,为他带来无上的光荣,和所有老师一样,他希望汉斯能考上神学院,从而一飞冲天。
在层层期待中,汉斯被迫放弃了孩子应有的爱好,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他放弃了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去补习功课,他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户外运动钓鱼,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希腊语。
在学校,他兢兢业业,每天上课到下午四点,他就去校长那里学习两个消失的希腊语到,然后到牧师那里去补习拉丁文和宗教课,晚饭后,他还不得不去数学老师那里学习数学。
当一群人的期待都被压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对这个孩子而言,就是一场灾难,因为时间长了,他就成了为别人的期待而活的机器。
对还是孩子的汉斯来说,他知道什么呢,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还没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他就已经被装在了“模式教育”的套子里,被迫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02参加神学院考试的前一段时间,老师告诉汉斯,学习要有节制,一周可以去散两次步。
但接下来又补充说,要带本书到野外去看。
汉斯就像一个机器一样,被“教育”操纵着,他曾经因为要考试而不能去钓鱼痛哭,因为不能继续割兔草养兔子而难受,可是最后,还是不得不以考试为主。
为了学习,他过度劳累,神经过度紧张,为此经常头痛。
考试前两天,校长告诉他,你可要好好考啊;牧师告诉他,可得考上啊;父亲也说,一定要考上啊。
汉斯问:
假如我考不上呢?
他们的脸上便出现不可置信的神采,然后一个劲儿地重复,你一定会考上,我们相信你。
在这样的氛围中,汉斯也觉得,如果考不上,那就真的没脸见他们了,因为辜负了他们的期待。
去赴考那天,校长亲自到火车站送他,不断重申他们的期望,将那些沉重的束缚,压在汉斯小小的身体上。
汉斯被压垮了,他突然感到自己已经离家出走了一辈子,他不敢好好休息,担心明天要是脑袋淘气,什么都不记得了,那可就完了,于是,在考前一分钟,他都还在努力回忆那些知识点。
考完拉丁文之后,汉斯觉得题目简单,可是另一个同样参加考试的人告诉他,越简单越容易出问题,因为参加考试的其他人里,好多都是高手。
汉斯越想越觉得自己做得不好,他不自信了!
后面的考试,又因为各种原因,汉斯也觉得自己考得不好,里面全是错误。
他沮丧极了。
回到家后,父亲问他考得怎么样?
“考得不好。”
父亲不仅没有安慰他,反而粗暴地说:
“你为什么没仔细点啊,你不会集中点注意力吗?见*!”
全部考完之后,汉斯觉得自己没希望了,因为腼腆的汉斯,口试一塌糊涂。
父亲却责备他“笨蛋”。
自以为考得不好的汉斯,被录取了,而且是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的,一时之间,校长向他祝贺,老师向他祝贺,邻居向他祝贺,本城的报纸,把汉斯放在了头版新闻。
努力了这么久,就为了这个结果,现在如愿以偿了,汉斯也很高兴。
他高兴,不是因为他真的想去神学院,而是因为他没有让其他人失望。
03考上神学院之后,汉斯有一个长长的假期。
他去钓鱼,独自一人在河边待上一整天,看天上云卷云舒,他高兴地走在原野里,呼吸着山林新鲜的空气,他已经太久没有这样了,他贪婪地呼吸着,想把逝去的时光弥补回来。
可是,牧师觉得,汉斯不应该浪费时间,他应该趁热打铁,继续学习希腊语。
校长又告诉他,虽然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神学院,但是要一直保持前列,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于是,除了希腊文,他还要学习数学,因为数学也不是他的强项。
原本轻轻松松的假期,突然又被安排得满满的,他赶着时间到各个老师家里去上课,只要偶尔去钓钓鱼,汉斯就会觉得良心不安,因为他浪费了本该用来学习的时间。
直到假期的最后一周,大家才勒令他不用学习了。
他想去钓鱼,却因头痛得厉害,他只能心不在焉地坐在河岸边。
神学院是汉斯一直以来的目标,准确来说,是他身边的师长对他的期待,他背负着这个期待,艰难前行。
神学院开学后,一个个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神学院,眼神充满骄傲,“却没有一个人想到,他今天的所为,实际上是为了金钱的利益,把自己的儿子出卖给国家。”
在神学院,汉斯埋头苦读,他要努力做学生的楷模,努力做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习好,听话,懂事。
他也渴望友谊,可是他不知道该如何主动,于是没有朋友的他,过着近乎孤僻的生活。
在神学院的日子,如同他过去那些日子的翻版,埋头学习,争取做好学生。
如果人生没有意外,汉斯一直就这样生活下去,那么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他会成为神学院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会成为本乡人眼里的骄子,会成为父亲的骄傲。
但前提是,他必须一直像一个学习的机器,按照老师们输入的指令去做事、去成长。
04然而,生活有一种魔力——意外总是不期而至。
好学生汉斯,和坏学生海尔纳成了朋友。
和汉斯不同,海尔纳是一个叛逆的孩子,他讨厌神学院的教育方式,他积极反抗,活得热情而自由。
老师们都讨厌海尔纳,因为他的行为,一次次地挑战了神学院的权威,挑战了神学院的教育方式,那种方式就是按照某种程序给学生灌输他们自以为的好的知识,让学生按照他们期待的那样去成长。
在认识海尔纳之前,汉斯拼命追求的,就是老师希望的,因此他追求名利,想成为好学生,成为好榜样。
认识了海尔纳之后,汉斯渐渐被另一个世界吸引。
海尔纳说:
这简直是赤裸裸的奴役,你根本不喜欢这些功课,也不是自觉自愿地去做这些功课,而纯粹只是出于恐惧,害怕老师或者你的父亲,这样学习,就算得了第一第二又怎样?
汉斯将自己的课本当成圣物一样爱护,而海尔纳将课本当成草稿子,写自己灵感迸发时的诗句。
在海尔纳的影响下,汉斯变了。
他对海尔纳说:
我宁愿成为最后一名,也不愿失去你的友谊。
遇见海尔纳的汉斯,似乎找到了生命里曾经失去的某种力量,学习不再是分数和名次,生命也不仅仅是为了名利,他开始为自己而活,去享受真正的生命。
毫无意外,汉斯学习退步了,校长甚至不让他和海尔纳交往,校长教育他说:
“这就好,这就对了,亲爱的。千万别松懈,要不然就会滚到车轮下面去的”。
校长的教育,也短暂地影响了汉斯,他试着学习,却力不从心。
有一天,对神学院再也无法忍受的海尔纳,逃离了神学院,只留给汉斯无尽的依恋。
汉斯是脆弱的,他没有海尔纳的力量,也没有重新回到原本的生活里的能力,他开始激烈地挣扎,他想回到原来的生活里去,可是一旦他认真学习,他就开始头痛。
医生看了,说他神经衰弱。
汉斯已经无法集中精力,无法再学习任何东西,身体也越来越差。可神学院的老师并不关心他的身体状况,也不在意他的心灵,他们只是一味地责备汉斯,觉得他“堕落”。
05终于,汉斯被迫退学了。
原本是乡里的骄子,一下子就成了乡里的笑话。
以前的伙伴,要么离开,要么投入繁忙的生活,他曾经是好学生,鄙视那庸碌的人生,因此也没有交到朋友。
在孤独和困境中,死亡的幽灵,得到了汉斯的信任和依赖,他为自己选好上吊的地方,在那里,他唱着一首古老的歌:
啊,我是多么疲惫,
啊,我是多么虚弱,
囊空如洗,
身无分文。
死亡,是他最后的选择。
然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汉斯的父亲依旧毫无觉察,他甚至为儿子物色了工作,只问他愿意去做抄写员还是做机械学徒。
汉斯也试图找回童年的欢乐,可是早已物是人非,在生活这个巨轮下的碾压下,过往早已支离破碎,如今的他,连想去钓鱼都不太可能。
死亡的诱惑越来越大,但汉斯并没有放弃,他也试着救赎。
遇见艾玛,汉斯感到一种少有的,冲动的情感。
当他羞怯地用自己的嘴唇去触碰到女孩的嘴唇时,一股强烈的震颤穿透他全身。
可是没多久,艾玛就悄然离开,留下汉斯孤零零一个人,爱情的救赎,最终沦为泡影。
汉斯的救赎,还有试着成为机械学徒,融入市井生活,他穿着干净的工作服到机械厂,工作将手弄得很脏,但他觉得满意,因为其他人都很脏,他想变得跟其他人一样。
可是即便这样,汉斯也不能好好生活,有人嘲讽说:“上过神学院的钳工。”
也有人嘲讽:
曾经的天之骄子,就是为了上一圈神学院,然后回来做机械学徒。
而汉斯呢?他虽然已经不讨厌这种庸碌的市井生活,但他曾经受过的教育,也不允许他回到这样的生活里。
他接受不了。作家黑塞肯定也没有接受这样的结局。
几天后,汉斯躺在冰冷的水里,这个世界的一切嘲讽,一切喧闹,一切庸俗,一切冷漠,通通都和他无关了。
在生活的巨轮下,他终于被碾碎了。
06汉斯走了,他的葬礼让他又一次成了“名人”。
一大批送葬和好奇的人来参加葬礼,老师、校长、还有牧师又重新出现了。
在大家的窃窃私语中,鞋匠说:
把孩子逼到这步田地,他们也有份儿。
而汉斯的父亲,依旧朝着他那习以为常的生活的沼泽走去。
回首以前,汉斯的学习,只是被身边的人推着向前的,他自己并不快乐,他努力学习,取得好的成绩,只是为了满足父亲、校长、牧师的期待。
而他自己呢?没有人问过他到底想要什么,他自己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每当他有疑问的时候,权威的校长或许就会告诉他,你要努力学习,名列前茅。
他对自己的人生,还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其他人就已经帮他想好了,然后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汉斯,不管汉斯愿不愿意。
汉斯愿意的话,他们就称赞他是好孩子,一旦汉斯不愿意,他们就会强迫他愿意。
在这个巨轮之下,汉斯没有选择的权利,更没有选择的能力。
海尔纳是例外,他成不了别人期待的样子,也不愿成为那样的人,所以他被开除了。
读完《在轮下》之后,我突然想,在我们身边,有多少汉斯这样的人呢?我不知道,但我唯一确定的是,肯定不少。
这些汉斯们,他们争着成为第一名,争着成为别人的榜样,争着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可是一个班级里,只能有一个第一名,一个团队里,只能有一个人当领导,一大群人里,才能有一个成功的人。
绝大多数人,即便拼尽全力,也只能平凡而平庸,他们成不了大人物,也成不了领头羊。
07罗曼罗兰说: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如果我们注定平凡而普通,那何妨将我们普通的生活过得温暖而从容;如果我们注定只能是陪衬的绿叶,那何妨本本分分地做一张快乐的叶子;如果我们拼尽全力,也长不成参天大树,那么何妨幸福地做一丛小灌木。
但凡需要削尖脑袋挤进去的生活,就算勉强挤进去了,也很难长久,但凡削足适履的日子,都不会舒服。
有一双什么样的脚,我们就去穿一双什么样的鞋,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就努力长成什么样的树。
不适合的,不强求。
他人说什么,都是他人的,你自己想要什么,没有人比你更清楚。
文
不有趣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