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天文学爱好者的福音来了,BBC年度巨制科学纪录片《行星》悄悄在企鹅平台登陆。
为什么说悄悄呢,因为我全然不知啊。对于BBC出品的纪录片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BBC出品,必属精品”,曾经的《地球脉动》系列纪录片分别在豆瓣上打出了9.7和9.9的超高分。
这一次,BBC继续将目光瞄准宇宙,通过无与伦比的视觉特效为我们讲述太阳系8大行星的前世今生。目前豆瓣评分9.6。
《行星》纪录片本次的主持人是布莱恩·考克斯,他的身上绽放着诸多科学光环: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粒子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曼彻斯特大学教授,也是地球上最有雄心的实验之一——瑞士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中的ATLAS实验的研究人员。对公众而言,他最知名的身份是英国广播公司第二台(BBC2)广受欢迎的电视系列纪录片《太阳系的奇迹》(WondersoftheSolarSystem)和《观星指南》(StargazingLive)的科学主持人。20世纪90年代他曾是英国流行乐队D:Ream的键盘手。(来自百科)
仰望星空,你可曾想过除地球外,宇宙中是否还有其他生命?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追溯到行星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上。与人类婴儿小心翼翼的出生相比,行星的诞生更像是一场宇宙暴力美学的杰作。
宇宙中存留着大量的尘埃和气体,经过千万年的变化这些尘埃开始慢慢结合聚集逐渐形成岩石,随后岩石在引力的作用下创造出行星的胚胎。
海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8大行星的英文并排,纪录片通过拟人化的叙述手法,将8大行星比作兄弟姐妹,大家共同维护着太阳系这个大家庭。
在剧集上《行星》分为五集分别是:沐浴阳光—类地行星、两颗姐妹行星—地球与火星、教父—木星、太阳系远端生命—土星、触及黑暗—冰封世界。
可以看出,纪录片逐级分类,用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将遥远无边的行星重新定义,拉近了情感距离的同时也让观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认知。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这是一句从小上学开始就在宣传的口号,除了家园的功能外,地球在8大家族中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呢?
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有着天然的优势,大小适中,与太阳距离合适,这让地球的大气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拥有保护海洋的能力。
年初电影《流浪地球》掀起了一波国产科幻狂潮。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概念虽然美好,现阶段也只能想想作罢。如果离开地球去其他星球,结果会是怎样。
水星因拥有特殊的椭圆状公转轨道,成为人类探测难度最大的行星。主持人在这里做了有趣的解释:水星这家伙就是个矛盾体,椭圆的轨道使得水星的远日点和近日点差别巨大,直接造成了正午℃夜晚零下℃的温差;除此之外因公转自转的特殊性导致人可以一直在暮色中走下去,网友更是调侃夸父当年是不是在水星逐日。
关于行星探测器是如何抵达的在纪录片中也有详细的演示。“信使”号水星探测器以各行星作为跳板调整轨道,同时借助行星引力减速,到达指定行星。(引力弹弓)
水星的命运可以说是最惨的,有这样一种推测在早期的行星形成阶段,年幼的水星在早期轨道运行中不小心“吻”上了木星,这场意外导致水星被推向太阳,自身被撞击后只剩下了现在剩下的内核部分,大量陨石尘埃与能量遗落太空。
在水星的旁边是他的兄弟金星。根据探测器传回的数据,金星表面温度高达℃,大气层二氧化碳含量96.5%,大气压则是地球大气压的89倍,生物在这根本无法生存,这里就像可怕的人间地狱。
金星也不是天生脾气就这样凶残,你可能想不到早在最开始他也是个“好孩子”。感谢与太阳适度的距离,金星迎来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海洋。
太阳系建立伊始,各大行星你推我搡争相抢夺地盘。随着“水手”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火星的真面目逐渐进入人类的视野。
就在40亿年前,这位火星姐妹和地球一样拥有相同的环境,对比现在的干涸很难相信它曾经是一个水星球。人类可以尽情欣赏美景,唯一可能要注意的就是氧气问题。
好景不长,这对“好姐妹”共同经历了一场浩大的流星雨,据推测火星当时每平方米有53吨的岩石坠落,超过1/3部分的地表伤痕累累,星球命运岌岌可危。
根据最新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调查的数据推测,火星造成现状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外围大气的逐渐散失,最终导致火星无法继续保持相对的恒温。
想当年火星处于繁花似锦的时候,地球还是寸草不生的荒芜阶段,是什么保证了地球能够避免这场“大气衰减”的危机呢,答案就是地球磁场。正是因为有了地球磁场,致使大气免于太阳风的破坏,磁场形成的极光不止好看也很实用。
凭借着大气里充足的氧气和适宜的温度,生物开始在海洋里进化,在陆地上繁衍生息。
地球的形成只有自身原因吗?其实不是的,这里还要说到太阳系的一哥,也就是气态巨行星木星。
木星是太阳系最早形成的行星,继承了太阳形成时的大量能量,因此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地位。
曾经有一个“杰出青年”谷神星,原本的人生顺风顺水,直到被木星盯上后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原本地表上的咸海水蒸发内陷,苍老之态随之而来。
在纪录片在,随处都可以看到叹为观止的电脑特效。除此之外,摄影组还通过实景拍摄,力求直观还原行星当时的地貌现状。
曾经的土位六在某一时期达到了和地球相似的生态环境,设想一下
湖中的水全部是液态甲烷会是什么样。
为了展现木星引力对地球的影响,专门找到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陨石坑拍摄。
用地球上的地貌特征形容土星刚刚形成阶段具有的冰、岩石和气体。
还原“卡西尼”探测器探测到的土卫二冰层下的景象,揭示土星外围的轨道上确实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木星肆无忌惮的吞噬着一切,在太阳引力作用下慢慢向内移动,即将危及到地球之际,第二大气态行星土星挺身而出。
木星与土星的一系列复杂作用形成了轨道共振,导致两个行星的轨道空间被清空,再凭借复杂的引力作用,两颗行星最终再次向外移动,保住了我方地球。
说起土星的形成,简直匪夷所思,因为土星并不怎么“土”。
和其他行星形成类似,土星因距离太阳较远,水只能以固态的形式存在,固态的水夹杂着岩石为土星的形成提供了巨大能量。
纪录片中特别提到了关于土星的传说,萨图努斯吃掉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这也是现在主流理论普遍推测的一种可能:在图形大气层外有着一颗卫星靠近过,甚至可能突破了土星的洛希极限,土星巨大的引力开始吞噬这颗“孩子”。
纵观太阳系,几乎所以行星都出现过短暂的适宜生存阶段,唯有地球舒适的沐浴在阳光下的时间最久,对地球生物而言此乃大幸。
行星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也是相互制约的,这种神秘关系形成了太阳系乃至宇宙特定的生存法则。此刻我想到了一首歌曲:别对我说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是太昂贵的誓言。人生之短都难以许下永恒誓言,何况宇宙行星乎?
看完《行星》不禁要感谢BBC,透过这种虚实结合的拍摄手法,观众们享受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最后用弹幕上疯传的一句话作为总结:科学,必将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由周五约电影(moviefriday)首发,欢迎朋友们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