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星为鉴——地球究竟何去何从?
在广袤的星际空间里地球并不孤独,她有一个妹妹作为邻居,那是一颗与地球极为相似的行星。她们身形相近,质地相同,并且由同一位母亲——太阳——孕育而生。
对于一个数光年之外的外星天文学家来说,当通过望远镜观察太阳系时,地球与金星姊妹俩很难被区分开来。但是当你了解到金星地表的状况——那熔炉般的温度,那充满了窒息性的二氧化碳和硫酸组成的浓云的大气层——之后,你会觉得,金星除了被定义为一颗“类地行星”以外,与地球毫无相似之处。
所以究竟为什么这对行星姐妹在所处位置、形成过程和组成成分上如此相同,却拥有截然不同的现状呢?这是一个令越来越多的行星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当然这也促使着越来越多的金星探索计划被提上日程。如果科学家弄明白金星是如何演化至今,那我们将会对这个问题拥有更好的理解:像地球一样的行星是否常见?还是说地球仅仅是一个例外?
笔者是一名行星科学家,对于地外行星的演化过程,笔者向来感兴趣。笔者尤其为金星着迷,因为从她身上我们得到了一点启示:那个世界曾经可能并非与我们的世界相差甚远。
金星也曾蔚蓝?
现有的科学研究支持,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相比现在干旱的地表,金星拥有多得多的地表水分——甚至是成片的海洋。但是当太阳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更大更亮,金星的地表温度也随之不断上升,最终每一处江河湖海都蒸发殆尽。
有了更多的大气水分,金星成为了一个发展迅速且不可逆转的温室。金星上是否存在地球一般的板块运动(行星的外层是由巨大的、可移动的板块组成)目前不得而知。板块运动中水是否必要尚有争议,但快速发展的温室效应已经有能力使任何板块固化,导致那里的板块运动停歇。
然而板块运动的停止并不代表一切地质活动的结束。金星内部可观的热量将继续把岩石融化,岩浆从火山口冲破地表,再一次覆盖了整片陆地(第一次发生在金星诞生之初)。因此,金星表层物质的平均年龄只有大约七亿年——乍一听是很古老,但比起火星、水星和月球拥有数十亿年历史的地表来,却是年轻太多。
探索金星
“湿润的古金星”理论还只是一个假说。行星科学家们既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金星与地球如此不同,也不能确定两颗星球在创生之初是否真的相差无几。人类对金星的认知在四颗内行星中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金星在我们探索她的路上设下了几重独特的挑战。
举个例子,雷达必须穿透金星严丝合缝的大气和一重接一重的硫酸云层,才能够探测表面。这般阻碍绝非探测水星和火星那样基本上肉眼可见的表面时所会遇到。并且极高的表面温度——摄氏度(华氏度)——意味着常规的电子设备坚持不了几个小时。这与火星的情况相差巨大,火星探测器通常具备数十年的工作寿命。正因为拥有这样高温、高酸度、且难以观测的地表,金星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从未受到过任何一个长期探测项目的青睐。
话虽如此,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还是完成了两项出色的金星任务:欧空局于-年间开展的“金星快车”任务,以及日本航天局目前仍在轨的拂晓号金星探测器。
人类从未忘记金星,她曾经是无数行星探索者的心上佳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人类向金星派遣了三十五次任务。年,美国宇航局的水手二号探测器成为了首艘成功接近金星的飞船。年,前苏联的金星九号着陆器从那一个世界传回了从金星地表获得的首批图像。此后金星十三号着陆器传回了那里的声音。美国宇航局的最后一次金星任务是年发射的麦哲伦号。在它于年主动进入大气层烧毁前,这艘飞船用雷达对金星几乎全球的地表进行了拍摄。
返回金星?
近几年出现了关于美国宇航局重新开展金星任务的提议。而美国宇航局选择上马的行星探测任务是蜻蜓号,一艘目标土卫六的核动力飞船。但是,一项关于勘测金星地表组成的提议也被选入了长期的科技发展计划之中。
其它有所考虑的任务包括欧空局一项绘制分辨率较高的金星地图的计划,以及俄罗斯的方案,以唯一一个成功着陆金星的国家——前苏联的太空遗产为基础。
从美国宇航局上次开展金星任务迄今又过去了三十年,金星探索的未来仍是希望无穷。但必须要认识到,单一一个任务——一颗雷达卫星或一个寿命更长的着陆器——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相反,只有一个长期项目才能让我们对金星拥有像对月球或火星一般的了解。这确实费时费力,但笔者相信,这值得我们努力。如果我们能理解金星是如何、又是什么时候变成如今的样子,那么对于一个离母星更近的类地行星将如何演化,我们也将有更充分的认识。并且,面对正在逐渐变亮的太阳,金星可能会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未来命运。
参考资料
1.WJ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PaulK.Byrne-北河三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