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上白下红的“科学”号静静地停靠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中。今年是“科学”号科考船交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运行管理的第十年。10年前的9月29日,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青岛正式入列。这10年来,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使我国海洋科考真正具备了走向深海大洋的能力,从青岛出发圆梦深海,见证新时代我国海洋科技迅猛发展的光辉历程,书写驰骋深海大洋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简介
“科学”号总长99.80米、型宽17.80米、型深8.90米,总吨位吨,续航力海里,定员80人。具备全球航行能力及全天候观测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需求,是我国综合性能最先进的科考船。
01/新时代科考船“长子”
我国的科考从近海走进深海大洋,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年,新中国第一艘专业海洋科考船“金星”号正式入列,交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使用。新中国以“金星”号为主力船,—年开展了首次大规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近海海域的家底。但“金星”号满载排水量只有吨,只能用于近海考察。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了一批吨级的海洋科考船并投入使用,中科院海洋所的“科学一号”是当时海洋科考主力船之一,一直到年退役,功勋卓著。
科考人员进行多联网作业。
为了使我国在海洋科学特别是深海研究这一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实现我国从浅海走向深海、从近海走向大洋的战略目标,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我国新一代深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的立项,总投资近5.5亿元。“科学”号海洋科考船被称为新中国划时代海洋综合考察船的“长子”。依靠自主创新,“科学”号具备了全球航行能力,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于一体,满足海洋科学研究多学科交叉,特别是深海大洋研究的需求目标。随着今年4月中旬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共享航次返回青岛,“科学”号实现了10年来的第十次跨赤道海洋科考。
02/将实验室搬到海底
10年来,“科学”号科考船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