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应晓燕
“同胞生命在呼唤,人间大爱重泰山;抗击疫情在召唤,性命担当不容缓;多少请战无需语言,多少背影奔赴一线,白衣天使守在你身边,走进你心田。”医院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员们发来了他们救治患者的点点滴滴,他们用勇气和汗水换来了患者的康复,春天已经不远了,让我们相见在春天。
呼吸科护师吕玲玲患者康复出院最让我们开心鼓舞
接完班,正式开始我们的工作,打针,抽血,发药,化药……平日里觉得很轻松的操作,因为穿着防护套装而异常艰难,护目镜上弥漫着层层雾气,只能透过雾气流下的缝隙观察作业。病人都很理解我们,每次进病房,都会亲切地问,护士小姐,吃饭了吗。或是竖着大拇指,一个劲地感谢,护士小姐,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为你们点赞。还有个病人,更可爱,刚扎上止血带,自己就使劲拍打手臂,为了给我们减轻工作难度,每次换药水,都会不住地说谢谢,真的太感动了。就是因为有着这一群可爱的人,使我们的工作备受鼓舞,不管前面有多么危险,多么困难,我都会迎难而上,为更多病患解除痛苦。
33床是个五十多岁的大伯,已经住了6天,来的时候一直使用高流量氧疗,吸入氧浓度从一开始的60%到现在的90%,大伯氧合情况越来越差,胸闷明显,呼吸困难,一句话都要分好几次讲。今天下午接班后,患者血氧饱和度一直不高,我们半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要去查看一下,患者是武汉本地的,没有家属,有时患者说话,我们根本听不懂,需要连听带猜才能理解患者的意思。晚上给患者送饭的时候,叮嘱患者要吃饭,患者说:“我要吃的,我要活下去。”听到这句话,瞬间泪崩,又强忍着,不能让泪流出来。后来患者一直都表现烦躁,又说不清楚,后来还是我们组长蔡老师问病人是不是要排便,患者说是,等我们拉开裤子时,发现病人已经解好大便,裤子上都是,但我们没有退缩,没有推辞,亲自打水给病人擦干净大便,再帮患者换上干净的裤子。
今天,我们科住院半个多月的一个大伯出院了,他终于能回家和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了,我们为他感到高兴,他却哽咽了,大伯说:我每天都是热泪盈眶在治疗,特别是浙江团队来了之后,我心生感动,你们冒着风险来到这里挽救我们。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有一颗感恩之心。不管怎么下雨,怎么刮风,太阳总会出来,花儿总是要开的。人们在困难时,要乐观向上,积极对抗我们身上的病毒。我要对每一个浙江的医生说,你们每一个的样子都是一样的,心也是一样的,对我们也是一样的。我衷心地感谢你们,这次住院会是我一生的回忆,浙江人在我心中是有种子的,是有根的。
是啊,太阳总会出来,花儿总会绽放,我们一定会胜利。
重症医学科护师陈彦洁用柔弱之躯扛起重重的氧气瓶
我们工作时穿着厚重防护服,带着口罩眼罩,长时间的压迫,局部都有很重的压痕,衣服不透气,相当难受,为了节省防护服,上班前3个小时我就要禁食禁水以防上厕所。
2月1日,我来武汉的第8天,突然感觉头痛,左腋下也开始痛,立马量体温是正常的,于是给远在江西上饶的妈妈打电话说明了情况,妈妈告知我吃点止痛药,用围巾把头扎起来好好睡一觉看看是否能缓解?如果痛的厉害,有发烧现象要及时汇报。我照着妈妈说的做了,醒来后,头果然不痛了。后来在工作中我发现我是缺氧性头痛,很多同事都有出现,而腋下痛,是被背包给勒的,原来我每天背的那个消毒罐有40斤呀!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治疗时需要使用高流量吸氧,而医院的设备条件限制,氧气总阀持续报警,氧流量打不上来,整栋楼明显氧气流量不够。我们得使用老式的氧气瓶,这个氧气瓶又大又重,我们要从二十楼拖到一楼灌好氧气,再从一楼拖到二十楼,经过一楼地面时有个坡,使劲推,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之前一直觉得我们是父母的宝贝,但在经历生死的考验,在危险环境中,柔弱的我们毅然扛起了这份重担。
我照护的病人都是比较重的。每个班都要提前2小时做准备,穿上重重的防护服,接班后工作就很繁重,每个班下来,都是大汗淋漓,我的背上都是湿的,没有干过。有时觉得恶心、呕吐,甚至偏头痛等,但是面对生命,这点困难不算什么。22床阿姨,很健忘,你刚叮嘱她的事,转身她就给忘记了,你得细心反复跟她交待。2月10日,我刚一口气把三张病床铺好,还没来得及喘口气,22床的阿姨突然就咳嗽不止,大口喘气,胸闷难受,烦躁的拔掉氧气面罩,嚷着要回家,很快心电监护仪上显示的血氧饱和度迅速降到65%,心率飙升,我立即一边通知医生一边上去安抚她,帮她重新戴上氧气面罩,高流量吸氧……,经过我们医生护士的抢救,阿姨的血氧饱和度终于平稳了,我们一起战胜了缺氧!
呼吸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郑继生中西医结合治疗给病人带来曙光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经管的病人,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病人病情基本稳定,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有部分病人复查新冠病毒核酸已经转阴,复查CT也有好转,近期就可以考虑出院了。
12床13床是一对夫妻,也是医务工作者,他们一家三口都病了,医院,这对夫妻来的时候都非常危重,严重呼吸衰竭,脱离氧气之后氧饱和度一度下降至50%,都没法送去做CT检查。入住我们科室后,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予以心理疏导,让他们夫妻相互鼓励,目前妻子病情虽然重,但氧合较前有所好转。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病人非常感谢我们,目前非常配合治疗。
老爷子听不见我们说话,和他沟通得写字,我查房的时候,首先告诉他情况好多了,帮他树立信息,接着告诉他老婆在ICU昨天已经去世了,老爷子非常悲伤,但还是非常感谢我们,也很配合我们治疗。也许是因为孤单也许是害怕,他什么小事都和我们说。我们就仔细叮嘱他大病之后体虚,夜间有点出汗可以继续观察一下,医院发的饭吃光,多吃提高抵抗力才好,才恢复得快。
我院领导寄给我们的防护等物资,第二天就收到了,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这样我们就能更加安心地与病毒较量。强大的后援团,让我们前线战士非常感动、更有力量。
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王俊床边B超让我们更有信心打赢这场战斗
重症病房10个病人,几乎都用着无创呼吸机,好几个做了气管插管治疗,所有病人处置完,额头已经开始出汗。8号床,通过积极抢救治疗,呼吸机参数一直在下降,各项化验都基本正常,说明病人在慢慢好起来,甚至有转回普通病房的希望,这样的好消息通常能让我开心一整天。
今天病房增加了一台床旁B超,更是提高了我们的战斗力。在ICU,防护级别要求是最高的,然而全身上下都裹在防护服里给诊疗也带来了极大得不便,无法使用听诊器,隔着略带雾气的护目镜看不清楚,带着好几层手套,摸体表标志及动脉搏动、胃管、气管插管等难度增加好几倍。近年,超声检查在临床危重症患者诊疗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可以解决上述所有难题,此外,利用床旁B超,还可以做到新冠患者不出病房无需其他人员进入隔离区就可以检测容量,评估心功能,观察肺水情况。医疗团队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态度,与科室负责人沟通后在最短时间内借到一台床旁B超。在这台床旁B超的帮助下,我们插胃管有把握了,气管插管更放心了,患者的液体管理也更精确了。床边B超是我们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的新武器,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率,降低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
在驰援过程中,困难很多,压力很大,父母妻子对我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除了关心我的工作外,每天都将两孩子和自己生活起居情况发给我,我知道这是为了让我安心工作。院领导、同事的关心也让我倍感温暖。战“疫”还未胜利,我们仍须努力!召必战,战必胜。相信在全国成千上万人民的团结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战役。武汉,加油!
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姜淑庆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挺过来,转到普通病房
我们重症4组负责10个病人,所有病人都是吸氧气或者无创通气,也就是要辅助呼吸。病房里,满是此起彼伏的滴答声和警报声,亦或是抢救时的令人窒息的不安与呼喊。病人的流转率很高,事实上,来到这里可能就是他们生命的最后希望了。而我们,真的希望每个人都挺过来,转到普通病房。
前几天,我这里转来一个有谵妄症状的病人,住进这里后烦躁不安,不配合治疗。为了能让他好好的吸氧,我们使用了少量镇静剂,很快病人就睡了。但不久后,患者的血压下降,经皮氧饱和度下降。在向医生汇报后,我们对他加快输液速度,想尽办法调整患者体位,防止舌根后坠,但效果不理想。后来,在我的建议下,对他进行了口咽通气管,折腾了好一阵,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平稳了。
快到我下班时,我想调整下患者咽通气管位置,没想到他突然很用力咬住了我的手,直戳心底,痛得我大喊了一声。同事们吓坏了,幸好手套没破,也算有惊无险。其实,相对于躁动不安对患者,我更怕患者的沉默不语。刚刚转过来一名患者,一直是面无表情,从不表露任何情绪,也不向我们提任何需求。我问她,喝点水吗?她就点头。问是否吃饭?也是点头回应。她的嘴巴,已经干到泛白,甚至开裂。我弄了温开水给她涂嘴唇,又喂她喝水吃饭,她也是沉默着应对。所幸,细心观察,总能给到她一些恰当的帮助。
在这里,有的患者全家患病没人送饭,我便把工作餐分给他。有人需要说话,我就陪聊。尽可能的给患者多一些关爱。
今天凌晨五点下班走在回驻地的路上,晨曦微露,如果没有疫情,很多人就要开始新的一天。作为驰援武汉医护的一员,我深感自己的职责使命所在。期待疫情早点结束,早日春暖花开。
在与疫情斗争的道路上
我们全力前行,并深信
往前走,胜利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