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一颗彗星突然出现,闪耀在唐帝国西方的秋季夜空中。原本正常的天文现象,却给中华大地带来巨大的变化。甚至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颗彗星,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公元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
形状独特的彗星,到底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天生异象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曾有以下记载。
“睿宗先天元年,秋,七月,彗星出西方,经轩辕入太微,至于大角”——《唐纪二十六》
在古人看来,轩辕,大微,大角,这些星宿对预言天下社稷的治乱兴衰,有着重要的意义。
轩辕,由17颗恒星组成,形如蜿蜒的黄龙,翱翔在狮子座和天猫座星域,其中最亮的轩辕十四,一直被看作帝王的象征。太微,即太微垣,是天上宫阙朝堂的象征,位于轩辕之东。大角星,放在今天,也是北方星空最亮的恒星,色呈橘红,光彩夺目。在古代,大角星被看作天王帝廷所在。
轩辕星官,仿佛盘旋在星空中的巨龙在那个笃行天人感应的年代,彗星入侵象征着帝王宫阙所在的天区,预示大的变故即将发生,轻则朝堂动荡,重则改朝换代。那公元年的华夏大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帝国往事
公元年,中国正处于唐王朝大一统时期,女皇武则天的统治刚结束7年。年,宰相张柬之等五大臣发动兵变,逼迫武则天退位,还政李唐。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唐中宗李显即位。5年后,李显被妄图篡权的妻女毒害。很快,临淄王李隆基起兵,诛灭了弑君杀夫的韦皇后,拥立父亲李旦,武则天第四子,即唐睿宗。而李隆基,正是白居易《长恨歌》中,那位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唐玄宗。
见证了唐朝百年风雨的大明宫年,唐睿宗李旦即位,被立为皇太子的李隆基,开始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但在帝国的政治舞台上,还活跃着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太平公主。这位武则天的小女儿,像极了她的母亲,不断排挤朝臣,权倾朝野。本已回到正轨的唐帝国,由于畸形的权力结构,反而朝深渊滑去,武后临朝的阴云又开始笼罩在李唐朝臣的心头。
年,太子和太平公主的矛盾激化。一边是亲生儿子,一边是同胞妹妹,生性淡泊却又看重亲情的睿宗已对身居九五深深厌倦。当那颗划过西方夜空的彗星出现,预示大变之际,宫阙之上抬头仰望星辰异象的睿宗终于下定决心,急流勇退。
唐睿宗李旦的长眠之所——桥陵八月,睿宗让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对于李隆基,这个举动背后的寓意不言而喻,无异于一剂强心针。第二年,李隆基发动政变,以一场短兵相接,绞灭了太平公主一党,扑灭了其窥伺李唐神器的野心。
恢弘的长安,是盛唐强大国力的象征政变后,李隆基正式成为朝纲独断的大唐天子,改年号为开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42年后,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
国家不幸诗家幸
诗圣杜甫公元年,在彗星辉光下出生的诗圣杜甫,用其鲜衣怒马的前半生,见证了唐帝国的富强昌盛宏博奢靡;也用其颠沛流离的后半生,目睹安史之乱下家国的满目疮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从朱门酒肉,到路边冻骨,从无边落木,到万里悲秋,大唐帝国在诗人的笔下,一步步走向衰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最终在黄巢农民起义的战火中走向灭亡。
安史之乱,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天人感应
也许,这一切,始于公元年那个萧瑟的秋夜,源自唐睿宗李旦眼中那颗拖着长长彗发,划过西天的星辰。冥冥中,它把大唐帝国带入极盛的巅峰,也为它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对于古人,适时出现的彗星,有着重要的在科学昌盛的今天,观今夜天象,知天下大事之说,已是无稽之谈。与其说天象预示人世变迁,不如说世人在天象的影响下,做出了相应的选择。真正改变人世的,是人心,是存乎于人世间那错综复杂的关联。
历史长河中的每个微小细节,其影响随着时间不断放大,犹如蝴蝶在雨林深处扇翅而起的微弱气流,最终在大洋彼岸形成席卷天地的飓风。看似普通的公元年,不仅决定了唐王朝往后年的走向,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随后多年的历史发展。
在自然的影响下,人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与此同时,人类也在文明进程中改变着自然。这就是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
生机勃勃的地球与死气沉沉的火星对于整个地球整个生态圈而言,亦是如此。地球为生命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生命在亿万的生息繁衍中,也在改变地球的环境,改写地球的历史。如果没有这种相互作用,今天的地球,很有可能和火星金星一般环境恶劣,荒凉贫瘠。
也许,这才是“天人感应”应有的解释。
结语
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改变了周遭的山川河流森林原野。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类已能影响地球以外的世界。相信,这个范围,将会越来越大。甚至,我们能找到那颗曾在公元年,造访过地球,在唐睿宗心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彗星。
————————————————
我是闻宇爱百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