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知识分享大赛#
世界观是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它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而世界观又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的观点如同拼图的一块块拼板一样相互联结。也就是说,世界观并不仅仅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联结的体现。
在西方的世界,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年占据统治的地位的是“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而这一世界观的基础是由亚里士多德(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进行全面而又清晰的观点表述。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这个词并不是特指亚里士多德本人所秉持的观点汇总,而是指亚里士多德生前以及死后西方主流文化认同的系列观点,而这一系列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基础。
亚里士多德自身的观点
时光荏苒,要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需从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会比较容易。那么,亚里士多德秉持的观点与我们现在有哪些截然不同的呢?下面是一些他的一些观点:
(1)地球位于宇宙中心。
(2)地球是静止的,也就是说,它既不围绕任何其他天体(比如太阳)运行,也不围绕自身轴线旋转。
(3)月亮、其他行星和太阳围绕地球运行,大约每24小时运行一圈。
(4)在月下区里,也就是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区域(包括地球本身),有四种基本元素,即土、水、气和火。
(5)在月上区里,也就是月亮以外的区域,包括月亮、太阳、行星和恒星,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6)每种基本元素都有一个基本性质,这一基本性质决定了元素的表现特征。
(7)每种基本元素的基本性质都通过这一元素的运动趋势表现出来。
(8)土元素有一种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天然趋势。(这就是为什么石头会直着掉下来,因为地球的中心也就是宇宙的中心。)
(9)水元素也有一种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天然趋势,但是这一趋势比土元素弱。(这就是为什么当泥土和水混合后,两者都会向下运动,但最终水会留下泥土上面。)
(10)气元素天然地向土和水以上、火以下的区域运动。(这就是为什么当把气打入水中,气泡会从水下升起来。)
(11)火元素有一种向远离宇宙中心的方向运动的天然趋势。(这就是为什么火在空气中向上燃烧。)
(12)组成行星和恒星等物体的元素以太,有一种进行完美的圆周运动的天然趋势。(这就是为什么行星和恒星持续围绕地球,也就是围绕隅中中心,做圆周运动。)
(13)在月下区,一个运动的物体会自然趋于静止,原因要么是组成这这一物体的元素到达了其在宇宙中的自然位置,要么是这些元素被其他东西(比如地球表面)组织,不能继续向其在宇宙中的自然位置运动。其中第二个原因更加常见。
(14)一个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除非有一个运动来源(要么是自身运动,比如一个物体往自己在宇宙中的自然位置的运动,要么是外界的运动,比如我把钢笔从书桌这边推到另外一边。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设计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家、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律法。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生成了成百上千个观点。
上面所列举的观点,每一条都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如果考虑到当时可用以及得到的数据,每一条都是有根有据的。亚里士多德这些观点并不是随意、随机的集合,是这些观点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观点体系。现在,你可以把观点的集合想象成一幅拼图,其中每一块拼板都是一个观点,而拼图的特质是,每一块拼板不是独立的、不是相互隔离的,相反,拼板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一块拼板与其旁边的拼板相互咬合,所有的拼板都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的结果就是我们得到的一个体系,体系内的每个部分相互拼合,形成一个内部相互联结、相互关联,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整体。
最终形成这样一个拼图:
仔细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拼图,你是否观察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互拼合,形成一个内部相互关联、具有一致性的体现。而每一个观点都是与其周围的观点紧紧相连,这些周围的观点又继续与围绕在外的观点紧紧相连!
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拼图核心的是“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拼块),这个观点与“土元素有一种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天然趋势”的观点(拼块)紧密相连,毕竟地球本身主要由土元素组成。这样一来,“土元素天然地向宇宙中心运动”的观点(拼块)和“地球本身位于宇宙中心”的观点(拼块)完美地拼合在了一起。
以此类推,这两个观点都与“一个物体只有在存在外界运动来源时才会运动”的观点(拼块)紧密相连。正如此时我桌上的水杯,除非有人或者东西去移动它,否则它将保持静止,对地球来说也是这个道理。由于组成地球的大重量元素最大程度的接近宇宙中心的位置,因此他们现在就会保持静止,没有一个物体强大到可以移动像地球这样巨大的物体。而我要表达的基本观点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像拼图的一块块拼板一样相互联结。
一定切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拼图核心是“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拼块),假如我们试图用其他的观点替换掉“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拼块),比如我们用“太阳是宇宙中心”这一观点。那么他能够在保持其他部分完好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吗?
显然是不能!因为“太阳是宇宙中心”的新观点不能与拼图的其他部分拼合在一起。举个例子,重量大的物体很明显会向地球中心掉落。如果地球的中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量大的物体(指主要由土和水两种大重量元素组成的物体)有一种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天然趋势”的观点就需要被替换掉。这又需要替换大量其他相互关联的观点。
简言之,在这个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拼图中,试图替换哪怕一个观点,都需要替换与其相互联结的所有观点,而这种情况通常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观点拼图。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的宇宙结构
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地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与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不同,当时的人们信封地心说不仅仅是处于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也就是说,地心说的基础并不是“人类是特别的,因此应该居于一切存在的中心”的观点,或者至少最初并不以这个观点为基础。确实,“人类很特别”的观点可以与地心说拼合在一起,但是地心说最初的原因却是实实在在以经验为基础的推理结果。
同样与人们通常所认为不同的是,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地球被认为是球形的,而不是平的。其实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以前,我们的前人就很清楚,地球几乎肯定是球形的。
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关于月亮、太阳、恒星和行星的观点如下:
月亮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亮和地球之间的区域,也就是月下区域,被认为与月亮以外的区域,也就是月上区域,有显著差异。
在月球以外,通常的共识是行星和太阳的顺序如下:首先是水星,然后是金星,接下来是太阳、火星、木星、土星以及所谓的恒星球面。以下是关于这些行星和恒星的几点说明。
以火星为例来思考一下。在我们的时代(现在),当我们想到火星时,我们想到的是一个布满岩石的星球,与地球有些相像,可能是荒芜的地表,还有比地球上红土地更红的土壤。但是,总的来说,我们倾向于认为火星基本上与地球很像,是一个在宇宙中运行的巨大岩石星球。
我们对火星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现有技术的影响,不论是我们看到过的火星表面照片,还是了解过曾到访火星的宇宙飞船带回的数据,也有可能是通过望远镜亲身观测过的火星等等,总之,我们关于火星的观点深受现在科技技术的影响。
这样的技术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占主导的时代并不存在。事实上,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的关于恒星和行星的观点基本上只能以肉眼观察结果为基础。一个人仅用肉眼去看恒星和行星,能看到什么?——观察不到什么。而如果没有现在科技的技术支持,仅凭肉眼观测起来恒星和行星看起来都是夜空中的亮点。
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太阳、恒星和行星都认为由类似的物质组成,而且其与地球上任何物质都不相同。这种物质被称呼为以太——被认为只能在月上区域找到,而且具有不寻常的属性,从而可以解释月上区域里物体的运动模式。
在宇宙边缘就是恒星所在的球面。通常的观点是所有恒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都相等,且都镶嵌在一个球面上。球面以自身轴线为中心转动,转动一圈大约24小时。球面转动的时候镶嵌其上的恒星一起转动,这就解释了人们关于恒星检测结果,也就是恒星看起来每24小时沿圆形轨道围绕地球转到一圈。
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人们认为宇宙有多大?或者说固定的恒星球面距离地球有多远?按照当时的标准,宇宙被认为是非常大的。不过与他们的想法相比,我们所知道的宇宙可以算是大到无法想象,甚至是无限的。因此,按照现代的标准,当时的人们所认为的宇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宇宙概念。换句话说,当时的人们认为宇宙很大,但是他们无法想象宇宙后来会变得有多巨大。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
从亚里士多德去世后袋17世纪,西方主流社会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方法来看待这个世界。当然,这不是说每个人都会相信亚里士多德所秉持的观点,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这样,总会有可互换替换并相互竞争的观点体系,但是亚里士多观点体系在当时最为普遍,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
举个例子,在这个时期的多个时点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哲学神学家都把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与宗教信条进行了融合。这些融合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死后几百年间的某些变化。也有人修正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有人与亚里士多德持不同的世界观,但是在公元前年到17世纪,西方主流世界多俗观点体系都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内在精神一致。包括“地球是宇宙中心”“物体具有基本性质和天然运动趋势”“月下区是不完美的区域而月上区是完美的区域”等内在观点,都是西方主流世界所达成的共识中的一部分。这些由一群人共同持有的观点像每个人自己所秉持的观点一样,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观点体现。因此,当我谈到亚里士多世界观时,我脑中浮现的就是这个由一群人所秉持的、与亚里士多德本人观点一脉相承的观点所形成的拼图。
传承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而柏拉图师承于苏格拉底(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他们三人被称为希腊三贤。而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年7月20日—前年6月10日),即亚历山大三世,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帝国)国王,生于古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巴卡,恺撒大帝,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在短短的13年时间里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进而横扫中东地区,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荡平波斯帝国,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占据其三。公元前年的亚历山大帝国是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征服全境约万平方公里。
而那些前人是用什么办法测量如此这片广袤大地的呢?
-------------求合作----------------------
鄙人不才,着手写了一个五万多字的科普知识,内容为牛顿前的数学与天文体系变革的科普知识汇总。想寻求一合作人,会制作小视频,鄙人是山东德州人,如果是山东德州的最好,可以直接面谈沟通,如果是外地只要技术可以,我愿真诚合作,并愿意将视频所获得利益进行均分。如有兴趣的可以私信留下V。我会进行交流。
后续也会进行读书分享、历史汇总之类的合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