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中国的妖怪,大抵是绕不过《西游记》的,本期开始,从西天取经路上的妖怪开始点名,今日说说我眼中的寅将军,以及巩州三怪。
流传下来的《西游记》原著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寅将军正式登场,这也是西游路上的第一个妖怪,当时唐僧刚刚出发,孙大圣还在五指山下睡觉呢。
贞观十三年九月三日,唐僧西出长安,先到法门寺暂歇,再至巩州城。这里吴承恩犯了一个写小说常犯的错误,巩州其实在唐代叫渭州,一直到宋代才改名为巩州,所辖大致为今陇西临洮地区。
离开巩州城以后,唐僧来到河州卫。河州卫的历史沿革有案可查:秦代这里叫罕羌候邑,西汉初建枹罕县,后改名金城郡。前凉始置河州,隋代河州改名枹罕郡。到了唐代,复置河州,治所枹罕。到了今天,这里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
唐僧在河州福原寺稍事休息,次日出发,走了数十里,抵达双叉岭。在这里“三人连马都跌落坑坎之中”,也就是唐三藏跟两名随从以及马匹行李掉陷阱里了。
原著中说的很清楚,“这长老心忙,太起早了。原来此时秋深时节,鸡鸣得早,只好有四更天气。”唐僧刚上路,三分钟热血上头,听见鸡大明就爬起来赶路,却不知深秋鸡叫只有四更天,换算过来就是凌晨1点到3点。
大家不要觉得奇怪,半夜鸡叫没听过?在农村待过的应该知道。我都说三更子时,阴气最重,常有鬼祟,那些妖怪也差不离,尤其是像巩州三怪这样比较的妖怪,不似大鹏那样明目张胆侵占一个国家。
然后寅将军就领着五六十个小怪出来了,书中对寅将军是这样描写的:“雄威身凛凛,猛气貌堂堂。电目飞光艳,雷声振四方。锯牙舒口外,凿齿露腮旁。锦绣围身体,文斑裹脊梁。钢须稀见肉,钩爪利如霜。东海黄公惧,南山白额王。”
还记得武二郎打的那只吊睛白额大虫么?什么叫吊睛白额?很好理解,就是就是白色的额头,眼睛像吊着的一样,请看下图:
眼睛像被白带子吊着一样然后某百科上考证,寅将军原型很可能是华北虎。河州卫的核心地带比如门源县,就有叫做老虎沟的地方,而它所跨的甘肃地区,古称陇右,更是多虎地区。汉代有李广射虎之说,直到近代,甘肃的华亭县等地,还有产虎传闻,因此在唐代冒出个老虎特化成“寅将军”并不奇怪。
从寅老虎只捞人和太白金星把马找回来看,这寅将军是只吃人。
吃人虎在动物界的产生,一般是生病或者老弱的老虎,无法捕食其他动物,只好以抵抗力比较弱的人为食物。而根据对华北虎的考证,这恰恰是一种战斗力不强的老虎,且有食人恶习。据说最后一头华北虎就是年因为吃人被击毙的。
小妖怪们正商量怎么吃的时候,熊山君和特处士来了,一个黑汉,一个胖子。
这个特处士很好猜,原文的“嵯峨双角冠”“性服青衣稳,蹄步多迟滞”“宗名父作牯,原号母称牸,能为田者功”都说明这是一只野牛精,而且太白金星后面也回答了。(宋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诗之五: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牯牸指牛。)
但熊山君是个啥,原文说是熊罴精,且是个黑汉,我的第一反应是跟黑熊精一样的黑熊,但我还看过有人说它是熊猫的。这里咱们分析一下。
原文中写的是“雄豪多胆量,轻健夯身躯。涉水惟凶力,跑林逞怒威。向来符吉梦,今独露英姿。绿树能攀折,知寒善谕时。准灵惟显处,故此号山君。”我们知道它善游泳能爬树,还怕冷(可能有冬眠习性),对了,肤色黑。
首先声明的是,别看大熊猫圆滚滚,但它不是猫而是熊,你真不一定干的过它。另外,大熊猫食杂,但偏偏只吃竹子,而竹子营养少,所以大熊猫繁衍困难,数量稀少,也就是说圆滚滚才是克服繁衍天性的真吃货!
那么熊山君到底是大熊猫还是黑熊呢?我得出的答案是黑熊。
大熊猫和黑熊在甘肃有所分布,都会游泳,都会上树。但是,大熊猫不冬眠,颜色是黑白的,因此熊山君原型就是普通黑瞎子,不知道有人说是大熊猫的都怎么想的。
说回原文,巩州三怪聚首,一顿客套,然后有意思了,寅将军问其他二怪最近怎么样,熊山君说了句“惟守素耳”,特处士道了声“惟随时耳”。
什么意思呢?熊山君一直吃素,特处士有啥吃啥,顺其自然。
然后三人注意到唐僧三人,注意!是特处士提议可不可以吃,是熊山君说只能吃其中两人。结果两个随从被吃,五脏掏出,尸体剁碎了,首级和心肝给了两个客人,自己吃了四肢,其余的骨肉分给小妖。
然后太阳出来,二妖撤了,太白金星也出场了。那寅将军呢?不知道!原著中并无明确记载,但依着后文来看,寅将军也走了,把唐僧留在陷阱里。是不是很奇怪,留食就留食,但不带回洞府去,我是说你太自信还是太缺心眼……
救出唐僧,把他领上“大路”后,驾鹤离去,留下纸条:“前行自有神徒助,莫为艰难抱怨经。”透露点取经信息无所谓,但这个“大路”就很值得考究。这里唐僧是走错了路的,这样走很可能到不了五指山,遇不见高老庄,不用过流沙河。
而这之后才算是正途,或者说是满天神佛安排好的路。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巩州三怪没被杀的原因。不在西行路上的,先留你一条狗命。
但是呢,寅将军是唐僧遇到的第一个妖怪,也算第一难,所以你还是要死的,然后我要开始瞎掰了。
巩州三怪这一回分两段剧情,三怪明面上只出场了半回,还有一半是刘伯钦打虎,护送唐僧一直到两界山,救出孙悟空。
个人猜测,这只虎可能便是寅将军,这一切都是局。
刘伯钦绰号镇山太保,要知道,当时唐僧只“行经半日”,还是巩州三怪的地盘呢,但这位就敢称镇山太保,且从后面打虎的描写来看,刘伯钦明显不是普通人,虽说斗了一个时辰,但气不连喘面不改色,就是特喵的逗了一个时辰好不好。故而有隐藏实力之嫌。
刘伯钦的设定是大唐猎户,家有母亲老婆,有房有仆人,且仆人凶神恶煞的,还有自己的动物园(粮食库),正好赶上第二天父亲祭日,托唐僧念经超度,父亲托梦表示超度服务已签收,可以付款了……
然后刘伯钦一直护送唐僧到两界山,且坚决不送了,因为过了两界山,就出了唐朝境,那边还有孙大圣等着呢。
先说结论,这是一个局,巩州三怪、太白金星、刘伯钦、唐僧和随从都是棋子,只是随从和寅将军都是弃子。刘伯钦应该是两界山神,也就是监押大神的“狱卒”。
书中三处细节颇有嚼头,其一,熊山君和特处士来的时候,“慌得那魔王奔出迎接”,可见,三怪不是刘关张,寅将军明显低一头,都是慌张地跑出去迎接,且后面讲首级和心肝给客人吃,自己吃四肢,你这主人未免太热情了。且一直吃素的熊山君为何突然吃肉了,当然是演戏啊,告诉唐僧取经路可不好走,别想当然了。结合之后太白金星的“莫为艰难抱怨经”,一唱一和的。那些说巩州三怪弱小的很没道理,一是没出手,二是明面上没死,这是一般的妖怪吗?应该也是妖神勾结,背靠大树的。
其二,刘伯钦打完虎之后,说了嘴“这个是长老的洪福”,有客套话的成分,也有大实话的元素,因为这算是取经第一功啦!唐僧第一难就是他给过的,阿弥陀佛,功德无量。然后是超度情节,才有了护送到两界山的回报。我估摸着这就是许给刘伯钦的好处了,给你功德,断你前缘,以后就好好修行,效忠于我,荣华富贵大大滴。
其三,送到五行山半山腰,刘伯钦道:“东半边属我大唐所管,西半边乃是鞑靼的地界。那厢狼虎,不服我降,我却也不能过界,你自去罢。”意思是那边不归我管,你自己去吧。实则也有不好与悟空见面的成分在里面,你说古代犯人对看管他的人态度能好么?
刘伯钦的名字也有讲究,伯是老大的意思,钦有钦点、钦定之意,是不是意味着是朝廷中人,也就是佛道的人,再结合下一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来看,佛祖派来监押孙悟空者很可能就是他,原型便是五指山,或者是五指山的大拇哥?
在第十四回中,刘伯钦给唐僧介绍副本时,说:“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这便解释了刘伯钦为什么姓刘。
神话中非人者正名,尤其是姓,要么赐姓赐名,要么是取与自身有关的东西联想,比如孙悟空本是猢狲,故菩提老祖给他取了姓孙。王莽篡汉时还是刘家天下呢。
刘伯钦此时却同意陪同唐僧继续走,且看见大圣,“与他拔去了鬓边草,颔下莎,问道:‘你有甚么说话?’”他对大圣说的话是不是一股老熟人在陌生人面前做戏的既视感……
其实刘伯钦估计想着是我还是来见一面吧,且我只是奉命行事,咱俩毕竟年交情了,以后也是一家人,低头不见抬头见,我先放个低。
果然,孙悟空就坡下驴,孙悟空出来后,“对三藏拜了四拜,急起身,与伯钦唱个大喏道:‘有劳大哥送我师父,又承大哥替我脸上薅草。’”要知道,孙悟空在《西游记》里对玉皇大帝都只是唱个喏而已,这意思是说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我懂,你给我面子,我也给你面子。
然后刘伯钦就对唐僧告别离去了,再没出现过。《宝莲灯前传》中二郎神变成刘伯钦的桥段很有意思,因为刘伯钦拿的正是三股钢叉,且猎户打扮,与二郎神真的很相似。
后面孙悟空打死老虎得到虎皮裙不知道跟寅将军有没有关系,因为“那只虎蹲着身,伏在尘埃,动也不敢动动。”若刘伯钦打死的不是老寅,那这头也可能是,毕竟八十一难是要作用在唐僧师徒头上的。
总之,寅将军就说这么多,有点长了,刹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