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去年3000亿闲钱理财 暴利致违规操作频发
“要问闲钱投哪去,众人齐指银行门”。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不仅成为平常百姓对冲“负利率”的首选,也成为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304.7亿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
通过梳理上市公司公告发现,截至2011年12月31日,去年共有87家公司发布关于利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累计(包括已购买和拟购买)投资总额高达304.7亿元,其中除少量信托计划、基金外,绝大部分理财资金的投资标的为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规模达到255.25亿元。
而在2010年全年,仅有7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条关于运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最高投资额度为42.85亿元。
从产品来看,中行的“期限可变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中银集富” ;农行的“汇利丰”、“本利丰”最受上市公司青睐。
从市场份额来看,中行发行的产品占比最高,2011年被合计购入36.07亿元。其次为农行,共有17.95亿元的产品被上市公司购入。
从购买频率来看,2011年兆驰股份和漫步者最为活跃。
统计显示,自2011年6月22日漫步者董事会核准《关于使用不超过三亿元自有闲置资金投资低风险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议案》以来,公司已累计10次出手购买短期银行理财产品,产品期限从14天到3个月不等。兆驰股份去年共计出手16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产品期限从28天到1年不等。
从绝对投入额来看,最高的是豪掷40亿元购买理财产品的海螺水泥。2011年6月15日,海螺水泥宣布将总金额为40亿元的经营资金用于理财,占公司2010年净资产的11.43%。
从相对投入额来看,实际上去年多家已投资、拟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中,投入最高额度都占公司2010年净资产的10%以上。其中洋河股份累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共计20.6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27.89%。
从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来看,也普遍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平均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
另外,在目前国内各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固定期限、稳定收益的产品占到绝大部分,投资该类理财产品几乎是无风险获益,这也就解释了上市公司扎堆购买理财产品的原因。
分析人士认为,相比证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风险较低,而在今年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收益也普遍高于基金、股票等方式。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通过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获益颇丰,例如中卫国脉,公司2011年上半年亏损额为268.36万元,而同期该公司通过使用5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实现投资净收益就已达到1117.14万元。
违规操作频发
根据2011年年末以来的趋势,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热度仍然高涨,统计显示,2011年11月1日到12月31日两月间,就有15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拟投入自有资金购买或提高原有购买额度。
统计显示,去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多为2010年-2011年上市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拥有一定的闲置资金。而随着上市公司理财升温,各种违规事件也频繁出现。
2011年上半年,富安娜公司财务部出于增加利息收入的考虑,在未上报公司董事会和未经董事会授权的情况下,多次利用部分自有闲置资金购买工商银行等银行发行的短期或无固定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其中单笔金额最高为8000万元,余额最高为2.1亿元,累计发生额5.929亿元。
深圳惠程全资子公司吉林高琦在未通知深圳惠程相关负责人的情况下,于2011年3月25日开始,先后五次用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购买了监管行中国银行吉林市分行推荐的该行无风险的结构型理财产品。
2011年4月初,圣莱达前财务总监与中国银行宁波市江北支行就“银行结构性存款”事项进行协商,在未经任何授权的情况下,从中国银行江北支行的募集资金专户中,分别于2011年4月20日划出资金1200万元,于2011年4月21日划出资金3540万元,累计8次购买该行推出的21天期和7天期“结构性存款产品”。
此外,了解到,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还存在一些“潜规则”,例如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换取贷款及更多的业务合作。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去年银行信贷资源紧缺,存贷比达标压力大增,理财产品逐渐演变成银行变相揽储的手段。 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