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散偏汤,出自清·《辨证录》。具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症。
方歌散偏汤芎白芍芥,香附郁李柴芷甘,风袭络脉郁气壅,半边头风偏头痛。
组成川芎一两 白芷五分 白芍五钱 白芥子三钱 香附二钱 柴胡 郁李仁 甘草各一钱
用法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风止痛,和利肝胆
主治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于少阳经,半边头风,或痛在右,或痛在左,时轻时重,遇风寒尤甚,舌淡,苔白,脉浮弦。
方解
本方因服用后能驱散偏头风之疼痛,效果相当显著而得名;方中川芎为血中气药,可上通于巅顶,下达于气海,祛风止痛,祛瘀通络,入肝胆经而行气活血,内和气机,重用为君药;白芷袪风散寒,且有止头痛之长;香附为气中血药,行气止痛,入血分以助川芎祛瘀通络止痛,郁李仁理气解郁,通利二便,药性主降,可防川芎辛温升散之太过,且与川芎有升降相因之妙,为臣药;柴胡引药入于少阳,且可载药升浮,直达头面;白芥子引药深入,直达病所,兼有通窃蠲痰之功;白芍敛阴而防辛散太过,又有缓急止痛之长,皆用为佐药;使以甘草缓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疏散风寒之中兼有通络祛瘀之功,疏达气血之中又寓祛痰通窍之用,且发中专攻,通中有敛,相互为用,各展其长。
临床应用以偏头痛,或如锥刺,或如鸡啄,局部搏动,时轻时重为其辨证要点;应抓住肝胆气郁之病机,偏头痛时轻时重,情怀不遂或逢阴雨之天均可加重,舌苔薄白,脉弦为主要特征。
加减用药
如肝火偏盛,加丹皮、*芩、栀子;久痛入络,加桃仁、丹参、红花;便溏者,去郁李仁等。
本方可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用于肝气郁结型偏头痛时,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用于痰湿型偏头痛时,合温胆汤加减;用于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大便干结者加菊花、决明子、僵蚕等,大便不干而调畅者加龙骨、牡蛎;用于血虚型偏头痛时,加当归、熟地、阿胶;用于气虚型偏头痛时,加*参、*芪;用于阴虚型偏头痛时,合二至丸加减治疗;大便秘结属津液不足者,加生津润肠之品或加大郁李仁的药用量;属热结者,加虎杖、大*泄其里热。
注意事项:
①川芎作为主药用量一定要足,否则徒劳;
②最好照搬原方,切勿加减;
③不论左右头疼,一剂即止痛,不必多服,起效后即改用补气补血之剂,如八珍汤巩固疗效。服药期间嘱病人暂停服用牛奶、蛋类食品。
附方①救脑汤(《辨证录》),由辛夷、川芎、细辛、当归、蔓荆子构成。功能祛风止痛,活血养血。主治头剧痛,头病连脑,双目赤红,如破如裂。
②神圣散(《大平圣惠方》),由麻*、细辛、藿香、全蝎构成。共研细末,每次3克,用薄荷酒或荆芥煎汤服下。功能祛风散寒止痛。主治夹脑风,以及洗头后伤风,头偏痛重者。
方论选录
陈士铎编著《辨证录》头痛门。原条文为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约痛于左者为多,百药治之罔效,人不知其故。此病得之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之于少阳之经,遂致半边头痛也。其病有时重有时轻,大约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痛至岁久,则眼必缩小,十年之后,必至坏目,而不可救药矣。治法急宜解其肝胆之郁气。虽风入于少阳之胆,似乎解郁宜解其胆,然而胆与肝为表里,治胆者必须治肝。况郁气先伤肝而后伤胆,肝舒而胆亦舒也。方用散偏汤。
陈士铎:“惟是一二剂之后,不可多用者,头痛既久,不独肝胆血虚,而五脏六腑之阴阳尽虚也。若单治肝胆以舒郁,未免消烁真阴,风虽出于骨髓之外,未必不因劳、因感而风又入于骨髓之中。故以前方奏功之后,必须改用补气补血之剂,加八珍汤者治之,以为善后之策也。”
医案精选
偏头痛sc
胡某,女,43岁,干部。
主诉:左侧颜面、颞部剧烈疼痛波及左牙10天。病人在6月底不明原因出现左侧颜面、颞部剧烈疼痛,波及左侧牙齿,呈阵发性、烧灼样跳痛,坐卧不宁,莫可名状,医院求治,被诊为“三叉神经痛”,经给予镇痛、抗感染西药及中药、针灸等治疗,病不缓解,而急来求诊。
现症:左侧颜面、颞部及上下牙齿阵发性、烧灼样跳痛,局部无红肿,坐立不宁,汗出不绝,大便干结,月经先期,每次月经前一晚皆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细。
证属偏头痛,由风寒袭络,痰瘀互结所致。治宜祛风散寒,通络化瘀,化痰利窍。
处方:白芍1g,白芥子3g,郁李仁10g,川芎0g,香附10g,柴胡9g,白芷9g,炙甘草5g,丹参15g,五味子10g,炒枣仁15g,细辛3g,7剂,水煎服。
二诊:自诉服上药7剂后,疼痛全止而上班工作,未再发生疼痛。3天前因感冒,左侧头部稍痛,恐其复发,而来就诊。仍予初诊之方,嘱其先服5剂,间隔1周后再续5剂。
处方:川芎30g,白芍15g,白芥子6g,香附9g,白芷9g,郁李仁6g,柴胡9g,细辛3g,蔓荆子9g,连翘1g,炙甘草3g。日1剂,水煎ml,早晚饭后服。痛剧者可日服1剂半,分3次服下。
随访年余,病人病愈后至今一直未复发。
按:风、寒、瘀或痰瘀交加为患所致之偏、正头风痛,其症见头痛时作时止,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全头痛,或痛在一点。多因感寒冒风,或气郁不畅而诱发。发则疼痛剧烈,或掣及眉梢,或有牵引;甚或目不能开,头不能举,且头皮麻木,甚或肿胀,畏风寒,有的虽在盛夏,亦以棉帛裹头;痛剧则如刀割锥刺而难忍,甚至以头冲墙,几不欲生。杜老每遇此证,常用祛风散寒,通络祛瘀,化痰利窍之法治之,予清代陈士铎《辨证录》中散偏汤化裁,收效速捷。
若因感受风寒而发,可加荆芥、防风;疼痛剧烈,可加川羌活、延胡索;阴血亏虚,可加生地*、当归。拘挛掣痛,酌加南星、僵蚕、全蝎;若为血管扩张性头痛,宜加贯众;兼有高血压者,可加怀牛膝、桑寄生;兼有内热,可加知母、牡丹皮等。
怫郁头痛
某某,女,67岁,年1月初诊。
主诉:头痛40余年。病人自诉年轻时常熬夜加班,作息不调,工作紧张,情志怫郁引发头痛,以偏头痛为多,自服止痛药可缓解。后年岁渐长而头痛愈剧,发作日趋频繁,程度愈加剧烈,而止痛药亦渐加量。近10年,头痛每日必作,头痛如劈,烦躁欲死,服止痛药8片方有微效,因常年服大剂量止痛药造成血象异常,全血细胞减低,故来就诊。
现诊:形体消瘦,皮肤白,神情默默,眉头不舒。头痛每日发作,夜间为甚,以巅顶和颞侧头痛明显;食欲不佳,夜不能寐,二便尚调。舌红瘦,中裂纹,苔薄白偏少,脉弦细。病人虽以血象异常而来诊,欲治其病必先究其本,头痛不除,病人止痛药不断,血液系统异常终难调理,故先治其头痛。此案病人平素争强好胜,少阳郁气不宣,病久入血入络,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处以疏肝活血止痛之散偏汤。加虫类药搜风通络、镇痉止痛。
处方:散偏汤加僵蚕、全蝎:川芎35g,白芍30g,白芷15g,白芥子10g,郁李仁10g,柴胡10g,香附10g,炙甘草10g,白僵蚕10g,全蝎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头痛减轻,服止痛片4片即可见效,仍寐差、食欲不佳。上方加炒谷芽、稻芽各30g。9剂。
三诊:食欲略增,头痛略减。改配中药散剂30剂。后未再就诊。于01年月感冒来诊,诉其服药后未再明显头痛,嘱用八珍丸常服保健。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