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兜妈爱叨叨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说起来,我们一直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为什么要生孩子?
繁衍后代、还是给自己增添面子?原因各种各样。
但是,我们可以随便生孩子吗?如果父母身体、经济等问题比较大,生下的孩子会不会也不幸福呢?
“我担心,我不想死”,八岁拾荒男孩一句话,让无数网友泪目
前段时间,一段关于“八岁男孩靠捡拾废品为生”的事情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据悉,小男孩的爸爸离家出走了,妈妈也得了精神疾病,年仅八岁的他不得不想办法生存下去。瘦小无助的他只能靠捡拾废品卖钱为生。
采访时,小男孩的一句“我担心,我不想死”让在场记者大吃一惊。
记者心疼地问:“你为什么会想到死呀?”
小男孩天真无邪地回答:“死了的话,我怎么玩呀!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不想死!”
他说的那句“我死了,怎么玩呀”正是体现了小男孩内心依然是个喜欢玩耍的孩子。
八岁的年纪,正是在校读书,在父母和家庭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尽情玩耍享受童年的快乐的时候,然而他却失去了父母的庇护,孤身一人在命运和生活中挣扎生存,是一个苦孩子。
记者接着问:“你为什么觉得自己会死,会怎么死?”
小男孩回答:“冻死,饿死。”
记者说:“不会的,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呀?”
小男孩说:“我担心没人给我交暖气费,晚上的时候我在家都没有脱衣服就睡了。”
这说明小男孩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如此小的年纪就吃了很多苦,担心自己会饿死冻死,是很多孩子无法体会和想象的。
许多网友们纷纷直呼心酸、难受和心疼,热心网友请求社会机构赶快帮助他,有网友要给小孩交一年暖气费,有的人说自己生活也不好,但也愿意每个月资助小男孩生活费。
除此之外,许多网友都把矛头指向孩子的父母,声称不配为人父母!
试问一下,这对父母一个有精神病、一个跑了,他们生孩子的时候有想过未来吗?没有!
他们有把孩子当成存在的人吗?没有!
如果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家庭的庇护,他们能够如此坚强地活着吗?
这个八岁小男孩担心自己死了,不能玩耍了。这说明生活的困苦,依然困不住孩子的天性,他也想很多孩子那样玩乐,那样无忧无虑。然而他只能坚强地想办法解决生存的问题。
和这个采访中的小男孩相比,很多孩子的生活真的太幸福了。他们不仅可以上学,还可以参加不同的活动,穿不同款式的衣服,玩着各种各样的玩具。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失去了家庭的庇护,他们能够做到如此坚强地活着吗?我想,这个答案真的有待商榷。
现在很多孩子动不动就和父母争吵,不懂得尊重和珍惜,浪费食物,喜欢攀比。父母们头痛不理解,认为自己已经无条件地给予了孩子应有的生活和物质,为什么孩子还这样不懂事。
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别让父母的溺爱成为孩子成长和独立的障碍
如今,有很多孩子遇到一些困难就会情绪化,大哭大闹,甚至仅仅因为家长或者同学的一句批评就轻易选择轻生。
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生因为一点挫折就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此前,一名13岁的学生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心情不好就自杀了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由此看来,小孩的挫折教育还是欠缺的。
很多家长因为太溺爱孩子,什么风风雨雨都帮孩子解决,导致孩子养成了娇惯的个性,一不顺心就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甚至偏激的行为。
由于孩子身心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任何一件在成人看来无关轻重的小问题小矛盾,对孩子来说都可能是一种挫折,从而因此产生挫折感,导致出现一系列的行为,甚至作出某些偏激行为。
挫折感,是指随着挫折事件的产生,个体体验到的烦躁、生气、恼怒、沮丧、无助的内在体验。
别让父母的溺爱成为孩子成长和独立的障碍,是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学习的课题。所以关于孩子的挫折教育尤为重要。
警惕假的“挫折教育”,真正“挫折教育”是基于爱和安全感的教育当然,挫折教育不是人为地给孩子制造挫折,更不是放大挫折,让孩子受罪。
有些父母对挫折教育有着畸形的误解,他们认为要给孩子制造很多挫折,这样他以后在社会上才能独立坚强。
曾经有一个很火的视频,画面中,小女孩撅着小嘴哭着对爸爸说,“你有一个缺点——老是让我不开心。”
小女孩的爸爸义正言辞地说:“如果不在家里锻炼锻炼,多遇到点不开心的事情,你这样的抗挫折能力……以后长大了,离开爸妈了就完蛋了,所以要经常让你不开心。有没有道理啊?”
小姑娘反驳到“我可不认同,小孩要是老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那样就不能健康长大了。”
对父女的对话恰好反映了不少父母对“挫折教育”的错误认知和畸形理解,孩子根本无法理解父母故意让他们不开心的行为,比如无端地指责、质疑,任意地打骂,故意让孩子处在一个困境中,正是这些假的“挫折教育”,把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敏感,甚至造成需要一生去治愈的童年创伤。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够敏感地捕捉孩子的内心需求,及时地告诉孩子如何处理问题解决困难,给予他无条件的抚慰和帮助,并鼓励他尝试独立解决。也就是要给孩子养成一种乐观的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Explanatorystyle):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对生活中的积极和消极事件进行归因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倾向。
那么帮助孩子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就是真正的挫折教育。从孩童长大成人,漫长的一生不缺挫折,缺的是性格和心理形成时期被大人们真诚的倾听,积极地指引,理性的分析以及正确的解决办法。
比如孩子在学校与同学或者老师发生了矛盾,这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人际关系的挫折,他会产生厌学、烦躁和无助等各种情绪。
那么此时,作为父母应该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