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头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副业写作六年,我这样做到无痛自律上瘾认
TUhjnbcbe - 2023/4/3 20:32:00

文/墨花

有人问畅销书作家李筱懿:你是如何在健身这件事上做到自律的?

她回答:我健身四年,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和目标,最大的原因是“上瘾了”,身体和心理都喜欢上了健身的过程。

“下班练一个小时,或坡道走半小时,健完身以后的那种轻松愉快,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难住我。那种目标达成后的快乐和满足,是让人非常上瘾的。”李筱懿说。

不止健身,许多事都是如此,读书写作也不例外。所谓自律,不过是上瘾罢了。

1、为什么总是自律不起来?

听自律者说“自律就是上瘾”,总有一种听学霸说“我一点也不努力”的既视感,令人羡慕嫉妒。

大多数人觉得自律很难,常有两个小人在心里打架,一个说“我要健身,要读书,要学习”,另一个却在喊“算了吧,我累了,明天再说”。

最后,事没做成,心已累了,这就是内耗。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最近在读周岭的《认知觉醒》(青少年学习版),一下子搞明白了缘由。

咱先从人类的三个大脑开始说起,分别是: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本能脑主管本能,比如喜欢大吃大喝、想躺平;情绪脑主管情绪,比如生气了就想发脾气;理智脑主管认知,比如我们希望自己自律和上进。

这三个脑分别大约在2岁、12岁、22岁发育成熟,各自之间差了10岁。再加上,人类大脑里约有亿个活跃的神经元细胞,本能脑和情绪脑占用了近八成。

结论就是:本能脑、情绪脑的特征是目光短浅、急于求成,没有智慧,但力量强大;理智脑拥有智慧,但力量弱小。

所以,理智小人打不过懒惰小人,真不怪自己,怪大脑的构造。

那怎么办,难道注定碌碌无为吗?自律的人究竟是怎么做到呢?

答案是,自律者根本不让小人打架,而是让小人合作。打架只会伤了元气,而合作能把三个大脑的优势都发挥出来。

理智脑的优势很明显,也别小看本能脑和情绪脑,它们有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

我在社群里听过小红书博主彤妈的分享,两年前,她刚生孩子,因为疫情导致她开的健身房工作室生意骤降,不得已赔钱关门,成为一个全职妈妈,人生进入低谷期。

后来,她开始做小红书账号,一段时间后收到了第一笔元的广告合作费,她高兴地向家人炫耀,没想到丈夫说了一句:你没日没夜的就这么点钱。

这句话深深刺激了她,此后,她加倍努力,带孩子之余拼命学习和成长,粉丝蹭蹭上涨,如今她拥有了几万粉丝,一篇笔记的报价高达0。她用结果让老公不再“闲言碎语”。

彤妈的小红书

彤妈这样说到:有时候感谢这样的婚姻关系,鞭打我,让人不敢躺平,保持人间清醒。

这就是情绪力量带来的行动力,被否定所带来的不服输、不甘心,令人奋进,拼命想要证明自己,最后用更快的速度做出成绩。

本能脑的欲望,情绪脑的情绪,都不是贬义词。正解是:不被欲望和情绪所控制,而是去利用自己的欲望、情绪,带自己攀登成长路上的一个个山峰。

问题来了,本能脑和情绪脑生性懒惰、目光短浅,有什么方法能让它们乖乖地奋进呢?

自然是讲方法、用策略的。

2、无反馈,不行动

回想一下,我们为何打游戏,刷短视频完全停不下?

打游戏立马见输赢,看视频很反转很有趣,共同点是——总能让大脑获得及时的反馈。

《认知觉醒》(青少年版)一书中提到,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动力。

以我读书写书评为例,我从不强迫自己,而是用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刺激自己。

反馈来自两方面:一种来自外界,另一种来自内心。

先说内心。读书时,当困惑我很久的问题被书答疑,我的想法在书中得到印证,亦或是被书上文字所共鸣,这种感觉简直太爽了,就如颅-内-高-潮。

接下去,我会将读书收获写成一篇书评,发布到自媒体账号上。用输出去验证我到底理解了多少内容。《学习学习》一书写到:写作,可以让我们的思考“原形毕露”。

起初写也不容易,一篇书评写很久,大到搭结构、理思路,很扰人心,小到磨一个句子、选用哪个词恰当,都得细细考量。

当我经历了磨练,从不会写书评,到会写,又到了被读者喜欢,被出版社编辑认可时,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就是一种强烈的内心正反馈。

接下来,我不断重复“读书-写书评”的过程,时间从日、到月、再到年,我明显感觉自己进步了,从认知提升,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到能够自我梳理和疗愈,甚至是踏上了自我觉醒之路。

人的生命有两次: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觉醒。

在0岁的岔路口上,我也陷入迷茫和焦虑,而读书让我获得人生觉醒,写作让我系统输出思考,有了被更多人看到和认可的机会。

这种正反馈没有具体的衡量指标,但也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知道,“太值得了”,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人生跃迁。

以上的三个内心正反馈,分为三个阶段:

①看书解决实际问题或被书所共鸣;

②从写书评的进步中获得成就感;

③人生的觉醒、迭代和跃迁。

这三个过程不会一下子发生,①的量变来到②,②的量变再来到③,中间的时间以年计。

接下来说说外界的正反馈。这种正反馈大多来自数据,比如我写了书评发布到各大自媒体平台,阅读量从少到多,开始有读者点赞、转发、收藏,开始有读者留言:你的文章写得好,对我有帮助……

接着,数据越来越好,文章开始变现了,有副业收入,获得平台的奖励,签约邀请……这些都是外界的反馈,不断刺激我写下去。

关于写书评的成长之路,我写过爱读书的人,为什么我劝你一定要写书评,有详细的讲述。

同时,外界的正反馈还包括来自家人、朋友、领导的认可肯定,这些都在无形中激励着我。

这就是“自律即上瘾”背后的真正原因。自律不是逼迫自己,而是用反馈找到内在的驱动力。

我们去观察那些厉害的牛人,他们当然很努力,但绝不是苦哈哈地做事,而是带着激情和热爱去钻研,长此以往,成功乃水到渠成。

、年,请选对做事的姿势

前面说到,想驱动本能脑、情绪脑乖乖干活,得要靠及时、持续的正反馈,问题又来了,到底选择怎么样的事情才能获得这样的反馈呢?

行动很关键,但如果不加筛选盲目行动,反而容易陷入无效努力。

《认知觉醒》中讲到了这样一个“能力圈”图形。

做舒适圈内的事,很轻松,但容易因无聊而走神;做拉伸区(舒适区边缘)的事,有挑战但不至于太难,令人跃跃欲试,进步最快;做困难区的事,容易因畏惧而逃避。

结论就是,专挑那些舒适区边缘的事情做,效果最好。

还是以我写书评为例,六年前刚开始副业写作时,起初我写自己的生活故事和感悟,很快无事可写。当时的我刚结婚,喜欢看婚姻情感类书籍,我就试着把这类书上的精华观点提炼出来,写成一篇篇的观点文。当时这就是我的舒适区边缘的事。

多年前我看完《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写了多篇文章发布在百家号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转眼到了0岁,人生开始陷入迷茫,看到身边很多人快速迭代,从打工族到自由职业到创业老板,而自己没太大变化。我困惑于自己为何不够勇敢,不够自信,不够有行动力。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于是,我开始读心理学,并输出心理学书籍的书评。

彼时,写婚姻情感类文章已是舒适区的事,而看心理学书并输出在我的舒适区边缘,我开启了新的成长。

看完心理学书《自知》,上稿出版社的公号

在读心理学的时光里,我不断思考今天的我是如何形成的,琢磨透了“我的来时路”,也开始探寻到了自己的去路。

我常常说,一个人唯有知道自己的来时路,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去路。

我开始明白,内心的纠结、内耗、迷茫,与我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我也开始接纳自己曾经所做的选择,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来真的不合适,可在当时就是最好的选择。

1-2年间,读心理学的时光里,我收获最大的一点便是从否定质疑自己,来到了接纳自己,爱自己的路上。

我们每天练习什么,我们就会过上什么样的日子。我从曾经每天练习“否定自己”,到如今每天练习“给自己加油打气”,这让我的成长迎来新的突破。

当写心理学书评也开始变得容易起来,我又开始寻找下一个舒适区边缘,那就是个人成长、认知升级、效率提升的内容。

当我找寻到自己的去路,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寻找方法,提升效率,让自己加速成长。

如今的我,还在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年,我除了继续读书,持续输出书评和观点文,另一个核心目标是做视频号直播。

直播无非需要两种能力:一种是内容力,一种是表达力。

经过几年的扎实训练,我早就练就内容力,只需要将写作的内容力迁移到直播上就可以。这时直播表达成了我的舒适区边缘,这令我感到兴奋和跃跃欲试。

年以来,我已经做了五场直播,用直播分享读书收获,写作干货,人生成长。在直播间,我遇到了新朋友,也让老朋友更加了解我。

因为有了直播,我的时间更有复利效应。如今,我的输入、输出链条是这样的:

?看一本书,输出十几甚至几十张知识卡片,丢进我的素材库;

?写一篇书评文章,发布到各大平台,积累粉丝和个人IP;

?准备直播内容,做视频号直播,积累粉丝,训练直播能力;

?将读书感悟与我的经历结合,输出观点文发表;

?将几本书结合起来,输出一篇书单文章……

这就是时间的复利效应,每一点滴的输入,因为内容的多形式、多平台输出,不断为自己的未来添砖加瓦。

年,我还将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做一门写作类的课程,去做小红书账号,去拍短视频,不断成长和迭代自己。

好了,最后回到自律的话题,来总结一下。

自律不是逼着自己苦哈哈地干活,而是选择舒适区边缘的事,产出作品,获得及时、连续的正反馈,并不断迭代自己,利用好这种无痛自律,完成自我精进与成长。

今天的文章,你有收获吗?记得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收获,以及年打算突破自己的事儿~

1
查看完整版本: 副业写作六年,我这样做到无痛自律上瘾认